泉州市音乐家协会主席白志艺:奏好千年古乐 唱响泉州好声音
人物名片
(相关资料图)
白志艺
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
福建省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
泉州市音乐家协会主席
泉州师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南音系主任
泉州师院硕士研究生导师
白志艺 (受访者 供图)
白志艺曾在安溪县高甲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担任过演员,对音乐情有独钟,系厦门大学首届音乐系学生,毕业后先后在泉州师范学校、泉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、泉州师范学院任教,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音乐、南音传承与发展的研究,取得丰硕的成果。
2019年,白志艺当选泉州市音乐家协会主席,致力于推动泉州音乐创作、音乐惠民和对外交流,带领广大音乐工作者紧握时代脉搏,唱响泉州好声音。
挖掘千年古乐 创作优秀作品
“泉州作为著名‘戏窝子’,戏曲深受广大市民喜爱,南音繁荣发展与戏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。”白志艺学习过高甲戏表演,对南音的理解更加深透。2006年,泉州师院出版了八部“中国泉州南音系列教程”,白志艺与丁世彬编著的《泉州南音系列教程——曲》为其中一部,至今仍是泉州师院南音专业重要的教材之一,为泉州南音进高校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,在新的平台上有效地传承、延续泉州南音。
近年来,白志艺在泉州南音的研究和教学方面取得丰硕的成果:主持了2018年度福建省社科联基地重大项目《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南音传承模式的研究》;2020年9月,其学术专著《多维视域下南音的传承与发展研究》由九州出版社出版发行;2020年,其主持课程《弦管传奇 古乐南音》和《视唱练耳与工乂谱视读》分别获批福建省本科线上一流课程和线下一流课程;2023年,他参与的《世界非遗南音“上四管”合奏虚拟仿真实验》获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。值得一提的是,在《多维视域下南音的传承与发展研究》一书中,他结合当前数量众多的南音研究成果,探讨南音的历史,讲述南音的故事,分析南音的特点,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“互联网+”视角来看待南音的传承保护与发展推广。
“音乐是文艺事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,所有的动态艺术都离不开音乐,音乐也是广大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。”白志艺说,南音在泉州拥有上千年传承发展史,一代代弦友通过口传身授融入生活日常,成为海内外泉州人精神生活最鲜亮的色彩。
2009年9月30日,南音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“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”,传承发展工作备受各界瞩目。2015年,泉州师院新创南音力作《凤求凰》,该作品入选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剧目,并获福建省第六届艺术节优秀剧目展演一等奖,白志艺在该作品中担任指挥,对南音艺术的演绎和音乐元素的呈现起着重要的作用。
“南音的传承发展,其韵味、唱腔和独特的音乐本体不能变。”白志艺说,南音要继承传统,也要创新,但不能为创新而创新,只有深挖千年传统,才能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。
开展音乐惠民 共享艺术之美
2019年7月16日,泉州市音乐家协会召开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,会议选举产生新一届领导班子,白志艺当选主席。多年来,该协会在音乐创作、表演、理论、赛事和志愿服务等方面作出不懈的努力,取得了丰硕的成果。
换届后第五天,“礼赞新中国,奋进新时代”泉州市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泉州市音乐家协会文艺志愿服务专场演出在泉州府文庙举行,我市音乐界人才齐聚一堂,为广大市民献上一场精彩的音乐盛宴。四年多来,市音协组织广大音乐工作者走进乡村、校园和企业,通过形式多样的音乐惠民和演出交流活动,将优秀的音乐发展成果与老百姓共享。
“要多开展音乐交流活动,邀请更多名家来泉采风、创作,与本土音乐工作者交流,共同促进泉州音乐创作。”白志艺说,要多开展音乐惠民活动,通过开展“名家进泉州”让更多市民感受音乐艺术之美。
2022年9月30日晚,“名家进泉州”旅澳男高音歌唱家邢维立教授公益讲座分享会在泉州大剧院举行,吸引了众多泉州声乐爱好者和音乐教师聆听交流。当晚,白志艺带领泉州市音协成员到场,并与邢维立共同演唱《我和我的祖国》。近年来,市音协通过“名家进泉州”还邀请了青年钢琴家宋杨等来泉交流。
此前,市音协还参与“2018海峡乐谈——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音乐创作研讨会”等重要活动的举办,王世光、张千一、潘皇龙、梅广钊、贾国平等众多境内外著名音乐家来泉交流,为泉州音乐事业繁荣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。
□记者 陈智勇
标签: